大熱天這些“加濕”行為千萬莫做
2023-07-12 09:11:22 來源:武漢晚報
炎炎夏日,熱浪滾滾,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來了。許多人明顯感覺身體不適,精神疲憊、食欲下降、皮膚油膩、虛汗不斷……這難道就是大家常說的濕氣重?
濕氣到底是什么?
(資料圖片)
中醫通過對四季變換的觀察,總結出自然界存在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表現。六氣正常情況下,對身體不會有影響,但它們出現偏差、異常的時候,就變成致病邪氣,可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中醫稱之為“六淫”。
濕氣是六淫邪氣中的一種,既是一種病因,也是一種病理狀態。中醫認為濕邪致病原因可分為外濕和內濕。
外濕 即外感濕邪,多數是氣候潮濕、涉水淋雨、久居濕處所致。
內濕 則是指濕從體內生發,多由脾虛以致水濕停聚所致。中醫上常說“脾主運化”,我們脾胃就像是一個保證水液代謝的“小馬達”,將吃進去的東西變成正常的能量、水液,代謝到全身運化掉。如果“小馬達”工作失常,就會導致水液代謝不循常道,積聚在人體內形成病理性的水,即濕邪內生。
外濕與內濕雖有不同,但兩者在病證表現上有共同的特點,且在發病過程中常相互影響。外濕致病,易傷及脾臟,使濕濁內生,而脾失健運,水濕停聚,又易招致外濕侵襲。而且濕邪常兼夾風、寒、熱邪,會根據不同體質轉化為不同濕氣,寒性體質往往轉化為寒濕,熱性體質往往變為濕熱,讓調理變得更加復雜。
夏季雨水增多,空氣中的濕度也會相應增大,濕熱相蒸,導致人體排汗不暢。再加上有些人酷熱貪涼、過食生冷,冷氣內外夾攻,體內容易生濕,因此,夏季養生更應注重清熱健脾祛濕。
“濕氣重則百病生”是真的嗎?
中醫認為,濕邪重著、濕性黏滯、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濕邪侵入人體,留滯于臟腑經絡、肌肉關節,阻礙氣機,會出現頭身困重、乏力、肌肉關節酸痛、浮腫肥胖、大便不暢等問題。
那到底該怎么判斷自己濕氣重不重呢?一般來說,濕氣重的癥狀在頭部、舌頭、皮膚、大小便、精神狀態等方面都有所表現。
頭身沉重 當濕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導致身體沉重、四肢乏力、頭重如裹(頭好像被濕毛巾包住一樣)、容易困倦。
舌苔厚膩 中醫認為,正常人的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即舌體靈活柔軟,顏色淡紅,大小適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層,干濕適中。濕氣重的人舌體胖大,兩側邊緣可見齒痕,舌苔表面有一層油膩狀的黏液,或感覺舌面濕漉漉、滑溜溜。
食欲欠佳 濕邪困擾脾臟,影響其正常運化功能,會使人表現出腹脹、食欲欠佳等。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濕”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的表現。
長期便溏 濕氣重的人往往會出現小便混濁,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粘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等癥狀。
皮膚油膩 感覺皮膚、頭發易出油,易爆痘,易長皮疹、濕疹。
這些“加濕”行為不要做!
貪食生冷 從內生濕邪的角度講,貪食生冷、油膩、酒飲及飲食不規律的人群更容易生濕。這些因素容易導致脾胃功能變差,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濕氣在體內累積。
睡眠不足 作息紊亂易干擾脾胃工作節奏,且長期熬夜消耗氣血,常常出現勞倦。中醫古籍《脾胃論》提出:勞倦則脾先受病。脾病則水谷運化受到影響,容易出現脾胃虛弱,水濕無法運化。
久坐不動 運動的缺少會導致身體機能的退化,特別是肺功能下降,“肺主通調水道”,調節水液代謝失常,體內濕氣代謝不出去。
盲目進補 過食滋補食品或常年服用清熱解毒(金銀花,蒲公英等)之劑,會導致脾胃運化水濕功能失司。
這些祛濕誤區要注意
人人都需要祛濕?當然不是。前面講到濕氣正常時,不會致病,當然也就不用祛濕。每個人體質都不一樣,如果隨意祛濕,反而對身體有害。特別是津液不足、血虛、陰虛之人,不適合祛濕,會導致體質變得更差或者加重病情。
祛濕多喝紅豆薏米水就好了?祛濕同樣要辨證,需要根據患者的癥狀、體質、狀態來選擇方法。紅豆薏米水有一定的祛濕作用,屬于利水滲濕法,但主要對濕熱癥狀比較有效。脾胃虛寒者,長期大便不成形、手腳冰涼、喜熱飲者忌用。
祛濕就得多吃辣?在中醫上,辣椒味辛,有溫散的功效,讓人發汗,的確可以驅散體內的濕氣,但是這里所指的濕氣是“寒濕”。對于“濕熱”體質的人而言,吃辣椒不僅會加重濕氣,還會出現長痘痘、喉嚨痛、口腔潰瘍等。
一般來說,“寒濕”者身體多有陽虛癥狀,平時較怕冷,舌質比較淡或淡胖,苔多薄白或稍膩,口淡,甚至有口甜感覺;“濕熱”者舌質紅苔黃、厚、膩,口干口苦,大便黃臭、排便不爽,尿黃。
濕氣重
怎么有效祛除濕氣?
⒈清淡飲食
清淡、適度、均衡飲食。“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不可一味追求減脂而拒絕主食,也不可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增加脾胃負擔,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濕從內生。
⒉適度運動
動則生陽,適量運動既可以激活一身陽氣的運行,亦能出汗排濕。
⒊起居防潮
環境潮濕是造成外濕的主要原因,因此居住環境要避免潮濕,保證空氣流通,“風能勝濕”,室內清爽、干燥。
⒋中醫中藥
中醫常用的祛濕方法有利濕、化濕、勝濕、燥濕等,雖僅是一字之差,但對應在每個不同體質的人身上,用藥方案就會不同。
當下夏季三伏時令,為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之時,通過應用具有溫熱助陽作用的藥貼,貼敷于人體特定腧穴,達到振奮陽氣、條暢氣血的目的,祛除體內陳寒固冷的宿疾,提高御病能力。
由于每個人病情、體質不同,一定要到醫院就診,咨詢相關中醫專家,辨證體質后再決定能否貼敷、如何貼敷,不要自行隨意貼敷,切不可將“夏治”變“瞎治”。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