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西湖邊暈倒、老人不開空調住進ICU…多人已中招
2023-07-10 09:21:58 來源:北京日報微信公號
入夏以來,全球多地遭遇極端高溫天氣。研究顯示,全球平均氣溫連續多日處于歷史高位。
(資料圖片)
7月6日全球平均氣溫為17.23℃,再次打破7月5日創下的17.18℃全球最高平均氣溫紀錄。北非近日的最高氣溫接近50℃,中東地區正在遭受異常酷暑的炙烤,就連目前正值冬季的南極洲也出現了異常高溫。
高溫酷熱天氣下,中暑人數攀升。
近日,北京一名地接導游在頤和園帶團游覽時因中暑送醫,經搶救無效而離世。
國內多地也報道了因各種原因中暑,差點造成生命危險的案例。
獨居老人不開空調電扇
熱痙攣進ICU,牙都咬斷兩顆
近日,杭州臨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也接診了今年第一位熱痙攣患者:120急救人員把79歲的張奶奶送到醫院搶救。
當時,張奶奶意識不清,渾身時不時地抽搐,全身大量出汗,體溫高達40.2℃。結合其它指標考慮是熱痙攣,醫護隨即開通兩路靜脈通路快速補液,采取了降溫、護腦、抗驚厥等救治措施,但情況不容樂觀,經一番診治后,送ICU進一步對癥治療。
為防止氣道堵塞,醫護還在張奶奶嘴中放入了口咽通氣管,但因為張奶奶不停地在抽搐,咬著管子的牙齒一直在用力,硬是把牙齒咬斷了兩顆!
醫院了解到,張奶奶是一位獨居老人,在家坐著未開空調和風扇,由于室內過于悶熱導致昏迷,后被子女發現后得以搶救。
孩子在西湖邊暈倒
緊急搶救
7月6日中午,一群人急匆匆地帶著一個孩子沖進杭州市上城區清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求助。
胡醫師發現孩子體溫為39.1℃,同時精神疲軟、兩眼發紅、皮膚發燙、四肢發冷,家屬自述就診前,孩子已吐過一次,根據癥狀初步考慮孩子為中暑,并有熱射病風險。“趕緊送到有空調的搶救室,進行物理降溫!”
就診期間,孩子再次出現嘔吐癥狀,嘴里一直嚷嚷著難受,護士立刻給孩子解開衣物散熱,胡醫師則對孩子進行耳尖放血,膀胱經刮痧等中醫適宜技術治療,并予以葡萄糖鹽水補液處理。
據了解,原來這一家子最近是特意從福建泉州到杭州旅游的,最近戶外高溫,孩子本身就有點不舒服,結果他又不愛喝水,結果當天在西湖邊游玩時,忽然暈倒了。由于家屬著急趕火車回家,在他們臨行前,胡醫師特別叮囑平時要多給孩子喝水,密切關注體溫變化,如有不適應及時就診。
烈日下工作近3小時
56歲男子熱進ICU
5月28日15時許,來江蘇常州務工,今年56歲的陳先生突然暈倒在地,一旁的工友上前查看的時候,發現陳先生已經昏迷不醒,全身皮膚發燙,連忙呼喊120將其送至常州四院急診搶救。
“患者剛到醫院的時候,體溫竟然高達41.6℃,他的血壓只有75/34mmHg,血氧飽和度也只有88%,處于休克狀態,懷疑他是重度中暑,就給他進行物理降溫。”醫生介紹,“我們在問病史的時候,得知陳先生是戶外工作者。陳先生在昏迷前,已經在烈日下工作將近3小時。”
最終,陳先生被診斷為“熱射病、全身多器官功能不全、代謝性酸中毒”而收住醫院重癥監護室治療。
熱射病和一般中暑
有什么區別?
一般中暑癥狀:
身體溫度常會超過38℃,并伴有面部潮紅、大量出汗、皮膚透熱、惡心嘔吐,或四肢冰冷、臉色蒼白、血壓下落、脈搏變快等癥狀。
熱射病癥狀:
身體溫度高,一般核心溫度超過40℃。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遲騁說,一旦發生中暑,要將病人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解開患者衣扣,并通過擦拭、冰敷等措施幫助患者降低體溫。降低室內溫度的同時,要給患者補充體液,推薦補充含有淡鹽水等含有鹽分的液體,補充中暑導致的體液和電解質丟失。“簡言之:物理降溫、降低室溫、補水,就可能逆轉或終止患者的中暑進程。”
什么情況下,需要送醫呢?遲騁說,如果患者出現了體溫升高、肢體抽搐或出現嗜睡、認知障礙等意識改變,就要及時送醫救治了。
出現先兆中暑怎么辦?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賀明軼提醒,高溫環境下,如果出現頭暈、頭疼、四肢無力、口渴、多汗、心慌、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但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就是先兆中暑。
如果出現了先兆中暑現象,可以進行如下處理:
首先要盡快離開高溫、高濕、封閉的環境,然后到通風陰涼的地方;
病情不太重的情況,可以適量飲用一些清涼的飲料,比如淡鹽水、鹽茶水或者含鹽的清涼飲料;
可以用冷毛巾擦拭降溫,一部分病人癥狀能得到改善;
家里可以備一些常溫綠豆湯,也有解暑降溫的效果。
天氣炎熱
出門游玩時
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