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現一座明清時期古橋 民間學者為其爭取文物身份
2019-05-07 10:31:56 來源:北京青年報
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在古橋上行走,體驗古橋的承重
青磚壘砌的拱券頂端,已經出現斷裂
橋面由不規則的毛石鋪就,目前比較平整
在民間學者的引領下,海淀區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員近日對大覺寺附近一座古橋進行實地踏勘。古橋出自明清時期,但文物部門并未登記入冊,民間學者發現古橋,并向海淀區文物部門提出了文物認定申請。
新發現的古橋位于大覺寺附近的淺山區,為磚石結構單孔拱券橋。橋墻等基礎部分為毛石壘砌,拱券頂端由青磚碼砌。由于人跡罕至、年久失修,古橋破舊不堪,多處磚縫、石縫荒草蔓延,局部甚至長出了松樹,好在單孔拱券基本完整。橋面由不規則的毛石砌就,尚可供行人通過。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在橋上往返了幾個來回,感受著古橋的承重。
考察過程中,海淀區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員、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對古橋進行了拍攝和測量,此橋橋長約6米、寬約2米、高約5米。專家判斷,古橋建于明代或清代,橋下原先可能走水,但現已干涸。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該古橋并非官方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為此,古橋的發現者——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張文大先生,已向海淀區文物保護中心遞交了《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希望為古橋爭取到法定的文物身份。
張文大先生考證發現,這座古橋為西峰寺前的古橋,但古寺已無存,古橋成為西峰寺為數不多的歷史遺存。古橋可承受小型畜力車。在北京眾多古橋中,西峰寺前古橋雖算不上氣勢宏偉,卻也是獨一無二。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具有不可再生性,現古橋周圍存在施工工程,很容易危及古橋。沒有文物身份,古橋也不受《文物法》保護。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除了西峰寺古橋,張文大先生還就肖家河古橋、尊勝塔遺跡、蓮花寺塔院等多處歷史遺跡向海淀區文物部門提出“文物認定申請”。目前,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已對這些遺跡進行過實地走訪,但文物認定工作尚無結論,北青報記者會持續關注文物認定工作的進展情況。
文并攝/本報記者 崔毅飛
編輯:魏蔚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