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店要想紅的久,必須先立好規矩
2018-11-30 14:35: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些網紅店“開得快、倒得也快”,沒有實現“長紅”,歸根到底是賺快錢的“流量思維”在作祟,追求短期效應
最近,兩則有關網紅店的消息引起人們關注。一是廣州一家餐飲網紅店被曝出用變質肉和發霉大米配餐,存在嚴重衛生安全隱患,監管部門檢查還發現,該店有些經營點竟沒食品經營許可證。二是上海某網紅餐廳倒閉,旗下14家門店全部關門,340余名員工被欠薪約330萬元,實際經營人處于失聯狀態。
所謂網紅店,是指近些年通過網絡手段積攢高人氣的商鋪。這些店鋪推出的產品往往靠顏值吸睛,并利用社交媒體傳播。開店之初,人氣很高,但一段時間之后,大多會經歷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的“大落差”。比如,第一代網紅店“趙小姐不等位”已不見蹤影,火鍋店“小龍坎”被曝回收“口水油”后元氣大傷,“一籠小確幸”出現食物中毒事件……
一些網紅店“開得快、倒得也快”,來去一陣風,沒有實現“長紅”,原因何在?有的是沒守住保障“舌尖安全”的底線,成為眾矢之的;有的是“無證”上崗,被取消了經營資格。追求短期效應、缺少連貫的發展思路,是他們的“通病”。以“網紅風”刮得最猛的奶茶行業為例,門檻低讓創業投資大批涌入,借助短視頻、直播平臺等網絡手段開展推廣,奶茶品牌門店遍地開花,攤子大了,管理不成熟,品控把不牢,就很容易發生問題。說到底,這都是賺快錢的“流量思維”在作祟,沒有按照“百年老店”的“長線思維”進行穩健投資與產業布局。
市場監管缺位、規矩不全,是網紅店“亂象多”“總犯病”的外因。有些服飾、食品網紅店,并無線下實體店,多以微商等虛擬形式進行營銷,一旦出現侵犯消費者權益事件,就玩起“躲貓貓”的游戲。要適應商業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趨勢,織密監管網,守住規矩,堵住漏洞。
“網紅”并非一個貶義詞,有的網紅店至今一路飄紅,比如圖書領域的誠品書店、食品領域的一些老字號餐館,其推出的新品持續為消費者所追捧。這背后的共同點在于:“店主”們認識到,網紅店也是實體店,既然如此,就脫不開誠信經營、品質立身的行業圭臬,要持中守正、本分做事,承擔起與名氣對等的社會責任感,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按市場規律辦事,循序漸進創新,以持續不斷的優質產品和服務贏得回頭客。
任何一個行業、企業的發展都需要一套完整的規則來護航,網紅店也一樣。對于那些假借創新名頭、打政策擦邊球的網紅店,有關部門要完善監管體系,強化制度剛性約束,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點評網站消費者的評論進行甄別、判斷,提高監管針對性。堅持勤巡查、嚴執行、出重拳,建立常態化排查和不定時抽查機制,嚴查侵權行為,提高違法成本,彰顯規矩的威懾力。這不僅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其實也有利于網紅店“紅”得更久。(齊志明)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