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經 > 正文

短調控長轉型 宏觀政策應做好多項權衡

2018-11-26 10:12:11 來源:中國證券報

對于下階段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多位專家近日表示,要做好多項權衡。要區分短期宏觀經濟政策調控、中期經濟增長政策、轉型期結構性改革和基礎性改革,財政政策更積極的同時也要注意穩預期,“穩消費”重要性或大于“穩投資”。

避免宏觀調控“過”與“不及”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劉偉表示,穩增長的力度需要加強,但需求管理的力度不宜過大。就業穩定依然是底線管理的核心要義。經濟“穩中求進”是總基調,關鍵在于解決好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的關系,避免大起大落。要提高競爭力,適應需求疲軟的市場現狀,尤其要重視就業,高度關注大學生就業情況。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經濟學院院長劉元春認為,要以改革的精神來全面梳理和定位中國2019年的宏觀經濟政策。一是要對短期宏觀經濟政策調控、中期經濟增長政策、轉型期結構性改革和基礎性改革進行分類,防止各類政策錯配;二是要強化底線管理,全面緩和各種短期沖擊;三是在短期政策調整時必須前瞻性地考慮大改革、大調整帶來的宏觀經濟政策效率弱化等問題,避免宏觀調控在“過”與“不及”之間搖擺。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認為,宏觀政策要將調結構和擴需求兩方面的操作對接起來。擴大基建要和“補短板”相結合:一是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二是受制于人的產業和產品的短板。

專家預測,2018年中國宏觀經濟在“穩中有變”中呈現“持續回緩”的態勢。預計全年實際GDP增速為6.6%,較2017年回落0.3個百分點,基本實現政府預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明年實際GDP增速預計為6.3%,投資增速5.9%,消費增速9%。隨著內外供需平衡的進一步調整,明年價格水平總體料保持溫和,全年CPI上漲約2.4%,PPI上漲約3.4%。

財政政策應更積極有效

劉元春指出,要充分重視各類宏觀經濟政策在調控不同目標上的功能差異,同時充分考慮大改革與大調整時期各類政策傳遞機制的變異。具體而言,貨幣政策要堅持總量定位,強化財政的結構性定位。

“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在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的基礎上,強調財政政策的定向寬松,建議赤字3.0%左右。貨幣政策應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做出調整,建議明年M2增速恢復到名義GDP增速區間內,區間是9%-9.5%。”劉元春表示,應豐富央行貨幣發行渠道,更大幅度降低銀行準備金率,提高安全性資產的供給和貨幣市場的深度。

此外,多位專家認為,政府要積極利用國債發行規模的提高來增加政府支出能力,考慮到地方債市場容量的狹小和制度的不完善,建議提高中央財政赤字率。此外,應當將結構性減稅過渡為總量性減稅,特別是對供給不足、創新活力很強、升級壓力較大的行業進行全面減稅。

高培勇認為,應當讓財政赤字保有3%的底線,一是“穩信心”,二是“穩預期”。

“穩消費”重要性或大于“穩投資”

劉元春表示,在儲蓄率持續下滑的新時期,“穩消費”對于宏觀經濟穩定和健康發展的重要性遠大于“穩投資”。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認為,下一步的政策安排要把需求問題和供給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特別在世界經濟發生深刻變化、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擴大內需變得尤為重要,要通過改革建立起中國居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的機制,使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專家認為,中國吸收就業數量最多的制造業、建筑業、生活服務業等相關行業工資水平長期相對較低,要打造基于實體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可持續提升的勞動者工資收入增長機制。

劉元春強調,鞏固中國3億中產階層的消費基礎是下階段工作的重點,要重視中產階層杠桿率的過快上升,防止債務擠出效應;積極落實個稅改革方案,減少工薪階層的稅收負擔;加快社保稅率的降低,改善社保體系,進一步促進各級政府財政支出中教育、養老、醫療所占比重的提升。

專家還建議,要推出針對消費者的綜合性減稅政策,一是按照消費者消費結構和物價水平來調整基本扣除額,擴大專項附加扣除的力度;二是切實降低增值稅稅率;三是對普通日常消費品取消征收消費稅,前瞻性地研究將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產品納入消費稅稅目。

投資方面,劉元春則認為,應當適度容忍投資增速的回落。除了盡快落實對民營企業各類金融幫扶政策外,大幅度開放服務業管制以及從企業治理層面展開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推進民間投資持續恢復的關鍵,也是穩投資的關鍵。

關鍵詞:

本網站由 財經產業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23326號-29
聯系我們:85 572 98@qq.com